返回

古邑侠踪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体:
第13章 使命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人犯,就是强奸犯。是连“动物”之称都不配的,只能称之为“恶鬼”。

    在恶鬼横行的地方,文弱的父亲,哪会有生还的可能?

    秦时月虽然觉得沉重和揪心,但也只能面对现实。

    中学毕业后,为了投身抗日救亡运动,秦时月决定投笔从戎,一举考上了黄埔军校。

    由于他一直谨遵“父母在,不远游”的古训,又特别心疼中年守寡的母亲,所以觉得军校远在广州,离家太远,一度曾想放弃,但母亲坚持要他前往。

    母亲说,绕膝儿孙无出息,好男儿志在四方。

    她铺开宣纸,用小楷毛笔写下一首诗:

    七绝

    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

    孩儿立志出乡关,

    学不成名誓不还。

    埋骨何须桑梓地,

    人生无处不青山。

    母亲的书法,学的是王羲之《兰亭序》的路子,勾连引带,娟秀妩媚。

    秦时月问是谁的诗,母亲说,毛润之。

    那是他第一次读到润之先生的大作。

    正是在这首诗的激励下,秦时月踏上了南下求学的路途。

    因成绩优异,时月毕业后被直接分配到江西铅山的国军第三战区当参谋,从事文秘工作。

    秦时月的母亲出身于中医世家。她父亲是很有名的疖毒郎中,但因有两个老婆,生了一大堆孩子,经济压力巨大,所以把前面几个女儿都送给人家当童养媳。

    母亲作为大女儿,自然无法幸免,还在襁褓中就被送给了江南庙下的秦家。

    多亏当木匠作头的公公爱惜母亲,把她当女儿一样抚养,供她念完了小学。

    母亲聪慧勤奋,成绩很好,一手毛笔字让私塾先生见了都直伸舌头。

    后来,回迁至娘家的母亲,虽然从事裁缝、绣花、剪纸等手艺,但会想方设法找书和买书看。

    在母亲的熏陶下,秦时月从小就喜欢看书学习,求知欲非常强烈。

    后来,国民党第三战区司令部迁至浙江杭州。但对于孝顺的秦时月来讲,几百里外的省城,离家还是太远,不方便照顾母亲。

    以前求学时身不由己,现在工作了,再回不到母亲身边,这让他内心很是不安。

    彼时,正值华东日军在秦梦集中受降,地方治安亟需加强,战区长官便问他是否愿意回乡挂职?秦时月自然喜出望外。

    秦时月当时巴不得离开部队,还有一个小心思,就是不愿与朱德、毛泽东领导的中共军队开战。

    这支军队,早先称“红军”,1936年国共合作后编入国民革命军序列,分别称为“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”和“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”(后改称“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”),简称“新四军”和“八路军”。

    秦时月认为,不管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,既是同胞手足,自然就是一家人。

    如此,怎么可以自相残杀?

    与日本人厮杀,那是保家卫国的需要。你国共两党两军厮杀,算什么名堂?不就是争权夺利要天下吗?这与以前的军阀和封建帝王,有什么区别?

    所以他坚决反对内战。

    任何主动挑起内战的人,都是国家、民族的罪人,也为他秦时月所不耻。

    抗战时期,第三战区参加了松沪会战、浙赣会战等大型会战,可惜那时秦时月还在念书,无法上阵杀敌。

    秦时月报考军校的初衷就是为了保家卫国。

    现在日寇投降了,他浑身蓄着的那股劲,也一下子泄掉了。

    他觉得自己的敌人已经不存在。他不想跟同胞手足为敌,更不想他们成为利欲熏心者的炮灰。

    他的枪口,只能针对侵略者。

    内战除了带来更多的灾难,别无其他。

    故而这次长官能给他一个离开战场的机会,并且还能到母亲身边,他内心真的有说不出的感激。

    旧檀有《对景》诗咏秦时月回乡任职:

    关山处处行,

    月是故乡明。

    忽忆兵戎事,

    叹息不可宁。


第13章 使命(3/3)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   《 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 》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